不必再靠類固醇和西藥,異位性皮膚炎治癒有望

台灣有300萬人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擾,「癢」起來常會抓得皮破血流。成功治癒眾多案例的醫師李頌華,告訴你如何不透過類固醇等西藥,就能止癢,甚至痊癒。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00萬人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甚至有不少人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詠森引述國外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有47~60%睡眠品質不佳,尤其當皮膚搔癢發作時,睡不好的比例更上升至86%。
這個數據與國內的狀況差異不大,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台大醫院合作的研究顯示,60.9%異位性皮膚炎孩童睡不好,經睡眠儀器檢測發現,患病孩童需較長時間入睡,睡眠效率也較差,即使花同樣的時間躺在床上休息,其中真的有在睡覺的時間依然較少。
20年前就到日本,成功治癒眾多異位性體質案例的醫師李頌華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文明病,歐美國家30年來兒童發病率由10%升高至20%,成人則由1%變3%,據她觀察,「越先進的國家越嚴重。」

中藥溫和調理 效果優於抗組織胺
李頌華指出,一般西醫遇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處置方式,就是內服抗過敏藥物、抗組織胺,外用類固醇(霜劑或軟膏)、免疫抑制劑、保濕品,以及去除誘發因素如脫敏療法、物理療法等。
「根據近期研究,抗組織胺越來越難治療或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因文獻顯示,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完全由組織胺導致。」李頌華解釋,抗組織胺無法抑制「癢」,但因具鎮靜安眠的效果,故能減少患者抓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