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基金下半年仍看漲

雖然近期全球股市震盪,但消費品股票的表現卻相對亮眼,隨著下半年傳統消費旺季的來臨,消費品基金還有後市可期。
儘管全球景氣尚未完全復甦,但仍擋不住民眾消費的慾望,不論是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還是貴氣凌人的名牌包,全都賣得嚇嚇叫,好業績當然也反應到投資市場,今年截至7月16日,MSCI 必需消費品指數上漲超過13%,而非必需消費品指數更大漲超過22%,表現比MSCI世界指數逾12% 的漲幅還強。消費品指數強勁走升,消費品相關基金的績效也搶眼。根據Lipper 統計, 今年截至7月12日,8檔週期性消費品及服務股票基金(包含精品基金),平均報酬率高達17.46%。
政策加強提振內需
帶動消費品需求
安泰ING 全球品牌基金經理人莊凱倫分析,近期隨著QE 淡出消息、新興國家經濟走緩,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跟著提高,全球經濟現在來到轉折點,從投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投資人自然會尋找成長性或政策面確定性較高的產業或主題來投資,而消費品產業如食、衣、住、行等,就是相對吸引人又具防禦性的題材。
以經濟露出復甦曙光的美國為例,內需消費占了經濟結構的8成,經濟的復甦其實就是消費的復甦。其他成熟國家也是如此,當基礎建設完備之後,進而追求國內經濟的質、量升等,也就是提振內需消費。莊凱倫指出,當經濟好轉,內需轉強,就會帶動
消費品股價上揚。
未來資產全球大消費基金經理人林翠萍也表示,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成熟和新興國家都在調整經濟結構,新興國家從出口型經濟一路轉型為內需經濟,而成熟國家透過貨幣寬鬆政策,刺激就業市場,目的也在讓經濟復甦的力道,更多是來自於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所以各國的政策很明顯都轉移到提振內需消費的成長上。
林翠萍進一步指出,在全球經濟結構重新調整下,不論是必需品還是非必需品的消費,都一直持續成長,也帶動消費品類股的股價從金融海嘯後一路攀升。在成熟國家景氣開始轉熱,新興國家推動內需經濟發展及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化的過程中,此趨勢必然會持續下去。
根據市調公司尼爾森公布今年第1季全球消費信心及消費意願調查報告的結果顯示,儘管經濟疲弱是一大擔憂,42% 受訪者仍表示今年願意花費於非必需消費品,高於過去3年平均的33%,其中又以北美的消費意願最高,其次為亞洲地區。
消費旺季延續到明年初
第3 季是布局良機
企管公司麥肯錫的研究也指出,2025年全球消費總額將高達64兆美元,新興市場為主要成長動能,由2010年的12兆美元成長1.5倍到30兆美元。而已開發國家的消費總額,也將從24兆
企管公司麥肯錫的研究也指出,2025年全球消費總額將高達64兆美元,新興市場為主要成長動能,由2010年的12兆美元成長1.5倍到30兆美元。而已開發國家的消費總額,也將從24兆
元成長40% 到34兆美元,顯示消費成長是長期趨勢。
未來資產表示,受惠於美國房市復甦、股市續創新高、失業率走低等因素,北美的消費可望逐步上升,提供相關產業支撐。另外,由於新興市場的人口紅利以及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全球經濟成長動力將由過去的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
消費品基金上半年繳出亮麗成績,下半年還有行情嗎?莊凱倫說,這是肯定的,因為消費行為會一再重複,下半年通常是傳統的消費旺季,譬如中國有十一長假,美國有感恩節和聖誕節銷售旺季,一路延伸到明年的中國農曆春節,代表消費熱潮將從今年第4季延燒到明年第1季,所以第3季是進場布局的好時機。
高毛利、獲利佳
精品股後市不看淡
有些投資人會把消費品基金和精品基金分開討論,不過莊凱倫指出,精品基金本來就是屬於消費品基金的一環,主要差別在於投資比重的配置,精品基金在非必需品類股的配置比重通常會更高一些。除了持續看好必需品消費類股外,精品類股的後市也不看淡,主要有2個理由:
理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