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基金規模創新低 投信靠創新商品衝海外

至於「看回不回」的台股,外資2016年買進台股高達143億美元,相當新台幣4500億元,更是亞洲與新興市場之冠。去年獲得晨星基金奬雙料冠軍的復華投信國內股票部主管周奇賢表示,台灣相對亞洲其他國家優勢很多,包括匯率及現金殖利率。
周奇賢指出,台幣的匯率風險低,近1年台幣穩定在31至32兌1美元區間,相對穩定,「畢竟外資最怕賺了股價卻賠了匯差」;其次是台股現金股利殖利率全球排名第3,根據彭博預估,2016年台股殖利率約3.9%,低利率環境下,難怪能吸引龐大國際資金。他預估,2017年台股獲利成長5%,以近3年本益比區間13~16倍計算,今年台股區間8100~9950點,破萬機率極高。
雖然外資將台股視為「寶」,但本土資金卻棄之如「土」,2016年台股平均成交量不到 800億元,即便指數站上9千點,投資人仍「無感」,股市有如冷凍櫃;至於台股基金更是慘兮兮,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2000年台股上萬點時,台股基金規模約3千億元;2015年4月再次攻萬點,台股基金規模仍有2500多億元,但統計2016年11月台股來到9400多點,台股基金規模卻只剩下1700多億元,相較高點萎縮幅度高達43%。
再看定期定額人數,2000年境內基金定期定額人數高達64萬人;2015年4月定期定額仍有53萬人,但2016年11月只剩47萬人,減少了3成。國內投信在台股基金規模不振下,只能用創新商品吸引投資人。
統計去年國內投信募集近70檔基金,都把目標鎖定海外,並試圖在一片「紅海」中做出產品區隔,去年投信就曾募集多檔主題式基金,比如FinTech金融科技、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樂齡收益平衡及銀髮商機等,都是看準未來10年的趨勢潮流。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2月號第1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