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股市

懂這4件事 股息、價差、退稅全都賺

An awesome picture
每年進入除權息旺季,許多股民都會問:「到底要不要參加除權息?」因為參加除權息所領到的股息股利,通通要納入所得計算個人綜合所得稅。
 
而且從今年開始,如果股利(含現金股利、股票股利及可扣抵稅額)單筆超過5千元,還要繳2%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等於被剝兩層皮,看起來好像不划算。
但其實未必如此,只要用點心,做些功課,挑對除權息個股不但可以「實拿」股息股利,還能享有退稅優惠,更有機會在除權息之後,賺到股票價差,把先前所繳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通通賺回來。
 
當然,要做到股價、股息兩頭賺並不是那麼容易,要懂的「眉角」還不少,本刊特邀縱橫股海20多年的股票高手,傳授大家參加除權息一定要知道的4件事,人人都可輕鬆提高獲利。
 
第一件事
除了殖利率,更要留意填息機率,免得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很多投資人都會找高股息股票參加除權息,像今年有許多營建股配發的現金股息頗高,換算殖利率超過9%,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是股息給得大方,不代表企業獲利能力就一定好。
 
以營建股為例,今年開始實施新的會計制度IFRS,有些建商把去年完工建案的營收重複列為今年營收,在營收重複計算下,使得第1季營收上演暴衝行情,獲利呈現「虛胖」情形,若明年營收遠低於今年,獲利大幅衰退,將反映在股價表現上,可能讓參加除權息的股東賺了股息卻賠了股票價差。
 
另外,參加賺股息行列,還要賺到價差才算是真正有獲利。舉例來說,甲在除息前一天以收盤價30元買進A公司股票,A公司配發3元現金股利,現金股息殖利率高達10%,除息日開盤參考價為27元(=30-3),如果除息後A公司股價站回30元,叫做「填息」,如果股價低於30元,叫做「貼息」。買進的股票貼息,即使賺了股息,但損失了除息前後的股價價差,感覺就像用自己的錢配股息給自己一樣。
同樣的道理,若甲在除權日前一天以150元收盤價買進B公司股票,B配發5元股票股利,也就是一張股票(1千股)配發500股,除權當天開盤參考價為100元〔=150÷(1+0.5)〕,如果除權後,B公司股價站回150元,叫做「填權」,若仍低於150元,就叫做「貼權」。
 
所以要真正賺到股息股利,股價一定要填權填息,才不會
白忙一場。
 
第二件事
留意買進賣出時機,可放大報酬率或避免風險。
有些企業獲利穩定,又能配發高股利,通常在除權息之前會先展開一波行情。如果打算短線操作,以賺價差為目的,買進前最好看一下股價走勢表現是否強勢、籌碼面是否穩定、大盤後市展望是否樂觀,這些條件通通符合後再買進。若除權息前股價漲幅已超過參加除權息的殖利率,不妨先賣掉賺價差,未必要參加除權息。
 
如果是以存股概念買進的投資人,打算長期投資,穩穩賺股息,就要看一下這檔股票過去5年是否填權填息。只要是基本面佳的個股,日後填權息機率相當大,參加除權息並且長期抱牢,不但能賺股息股利,也能賺到長線股價價差。像部分配息穩定的定存概念股,在獲利大幅成長下也可能突然變成大飆股,這時若股價價差獲利超過1倍以上,可以考慮賣出,先落袋為安,不一定要參加下一次的除權息。
 
另一種狀況是,買進個股被套牢,被迫參加除權息以求降低持有成本,但是若個股基本面不佳,填權息機率不高,建議套牢股民最好還是賣出,不要參加除權息,以免在長相廝守下,股票價值越除越低賠更多。
 
第三件事
參與除權息,若公司可扣抵稅率高於個人綜所稅率,可獲退稅。
不論拿到多少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在報稅時通通要納入個人所得申報繳稅。但是,如果參加除權息的個股,可扣抵稅率高於個人所得稅率時,這時不但不用繳稅,還可以享有退稅優惠。
 
舉例來說,甲適用的綜所稅率為12%,買進A公司參加除權息,獲得5千元股利,A公司的可扣抵稅率為20%,高於綜所稅率,那麼甲不但獲得5千元股利,報稅時還可以退稅280元;相反地,若可扣抵稅率低於個人稅率就要繳稅,所以參加除權息前最好還是要查一下個股的可扣抵稅率。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Money錢2013年6月號第69期

理財工具推薦

  • 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 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 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