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也能釀出財務漏洞!楊禮軒、温國信:存股族的 4 大盲點,別讓投資成了場災難!

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新手加入存股行列,也幸運搭上台股大多頭列車,但隨著美國聯準會宣示加速縮減 QE(量化寬鬆)購債規模、提前升息,市場波動將加劇,兩位資深存股達人温國信與楊禮軒在此特別為存股族指點迷津。
由於銀行定存利率長期偏低,甚至接近零,越來越多人選擇存股取代定存,希望每年都有 3%~5% 或更高的股息收益率,為自己打造穩健的被動收入,長期可以打敗通膨。不過,存股族如果買進的股價太高,或者買到地雷股,結局可能不如預期,甚至會很悽慘。
投資人要存股,跟買進 ETF(在交易所掛牌的指數型基金)的被動指數投資,在投資策略上本質不同,必須學會主動選股,還要懂得判斷合理價、便宜價、昂貴價,而不是「隨便買,不要賣」,或者期待「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在每個不同產業及經濟發展階段,股市有不同的主流股,長江後浪推前浪,過去的強者在數十年之後可能破產,目前的強者可能在未來會被小蝦米擊倒,這就是存股最大的風險──誤以為好運可以一直持續。
不懂得選股 存股會變成一場災難
以美股為例,道瓊工業指數於 1896 年推出,始終只有 30 支成分股,目前的 30 支成分股跟百年前的 30 支完全不同。
回顧 1976 年,道瓊工業指數 30 支成分股包括:當時美國最大造船廠、第二大鋼鐵廠 Bethlehem Steel(伯利恆鋼鐵)、當時美國前三大車廠 Chrysler (克萊斯勒汽車)、20 世紀相機及軟片龍頭 Eastman Kodak(柯達)。
對 1970 年代的美國人而言,主要存股標的很自然會包括伯利恆鋼鐵、克萊斯勒汽車、柯達。結果如何呢?伯利恆鋼鐵在 2001 年破產,克萊斯勒汽車在 2009 年 4 月申請破產重整,柯達被數位攝影淘汰,2012 年 1 月申請破產。
因此,不追蹤產業變化、看不懂公司財報、經驗不足的投資人,存股應該選擇追蹤大盤(例如:台股集中市場、美股 S&P 500、費城半導體)的 ETF,因為 ETF 是一籃子的投資組合,可分散風險,又有汰弱留強機制,投資人不必擔心存的 ETF 變壁紙,最簡單的操作方式是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以時間換取獲利空間。
存錯股,可能打亂你的退休計劃,甚至讓你陷入財務災難。為了幫助投資人釐清存股的 4 大盲點,本期特別介紹楊禮軒、温國信兩位資深投資達人的存股心路歷程,比較兩人存股心法的共同點與差異,分享他們長達 14 年以上、歷經 2008 年金融海嘯嚴酷考驗的心得。這兩位達人每年光是股息收入就都超過 100 萬元,累積至今的帳上資本利得更是多到數不清,可以作為學習的標竿。
存股族的 4 大盲點
盲點 1:哪些股票適合存股?
台股上市櫃公司有 1,700 多家,哪些適合作為存股標的?要如何選股?
盲點 2:長期投資,如何掌握買進價?
如何估算個股的便宜、合理、昂貴價?各類股的評價方式有何差異?
盲點 3:存股要張數多,還是檔數多?
存股該如何建立投資組合、做好資產配置?集中還是分散持股較好?
盲點 4:存股要長期持有,大跌時不能賣?
台股大盤接近歷史高點,存股的風險是否很高?如果大跌該怎麼辦?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2年1月號《Money錢》,文中受訪者的情況或許有變,但提供的觀點、建議仍具參考性。
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且,請鎖定 2022年8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