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你做對了嗎?每月5千,退休時至少能存400萬!

年金改革後,台灣有超過7成的民眾認為,退休金主要來自於個人準備,顯見國人已有「退休靠自己」的明確認知,但是進一步檢視會發現,民眾對退休理財的認識仍存在許多錯誤與迷思,且多數執行力不足,方法也不一定正確。
根據保德信投信今年10月公布的退休理財調查,超過一半的民眾,最害怕的退休壓力來源為無法負擔「財務費用」、「醫療費用」。但僅有1成民眾完成退休金的準備,6成以上仍在進行,而儲備的金額竟不到300萬元,甚至有2~3成民眾還未著手準備。
另根據台灣人壽的「國人退休生活與空巢調查」,顯示目前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約60.55歲,平均領得的法定退休金只有163萬元(包含社會保險與職業退休金)。而在已退休的受訪者中,多數在58.17歲才開始執行退休計劃,其中有半數的人認為,至少應該提早15年開始存錢。可見民眾的退休金準備真的是太晚開始又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在少子化與長壽風險的夾擊下,更是雪上加霜。
民眾在退休理財上最主要的迷思包括:嚴重低估退休金的準備時程、太晚開始理財、投資太過保守、每月儲蓄金額太少、太早退休。尤其現在正面臨低利率、負利率的環境,錢放銀行定存利率太低,無法對抗長壽與通膨風險,因此民眾在進行退休理財時更應學會分散投資與管理風險。
例如透過定期定額做到時間分散,藉由資產配置達到多元投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人生週期進行資產配置,年輕時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等到退休前再轉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的商品為主,如此才能讓資產在初期時快速增值,並在晚期時保值。
最重要的是,退休理財要越早開始越好,善用時間複利效果,就能用較少的成本籌措退休金。舉例來說,如果30~35歲開始每月儲蓄5,000~8,000元,以長期報酬率4%計算,65歲退休時至少可以存到400萬~600萬元,可見在時間複利的加持下,定期定額投資可以創造的驚人效益。目前,政府年金制度有嚴重的財務缺口,民眾最好能及早進行退休理財計劃,透過定期定額進行長期投資,多準備退休金,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安全、適足的退休財務安全網。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2019年12月號《Money錢》
打造不盯盤投資術>> 點我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