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檔低波動月配息基金 讓退休金安穩長大

年金改革吵得沸沸揚揚,造成世代之間、職業之間的對立,引發社會不安,也讓民眾更加關心退休金該怎麼存,才不會讓自己在未來成為「下流老人」。
基本上,存退休金是長達30年以上的準備過程,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強調,存退休金早期應積極追求資產的累積,因此要提高投資股票的比例,以較高的報酬率達到早期增值的目的,透過複利更快速地累積退休資產;而等到接近退休前10年,即退休金準備的晚期,目標是要保護資產,因此要以債券類固定收益型為投資標的,也就是在資產配置上慢慢變保守。
高波動配息基金
退休金可能越存越少
如果是以「基金」當作存退休金的主要工具,如財經作家蕭世斌所說的,早期投資應該以「把獲利滾入再投資」的累積型基金為主,也就是不配息的基金,以追求資本的增長,這類型基金包括股票型、風險與報酬類似股票型基金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等。
「每月有薪水收入,為什麼還需要基金的每個月配息呢?」蕭世斌對於台灣投資人著迷於月配息感到不解。但因為不論年紀大小,大家都愛買月配息型基金,蕭世斌只好提醒投資人,要把每月拿到的利息收入,以定時定額方式繼續投資,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時間的複利效果,更快速地累積資產。
至於接近退休前10年,投資人就要開始把積極的投資組合,慢慢調整至穩健組合,越接近退休時,資產配置就要越保守,例如持續降低股票型基金,或波動較大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比重,並增加投資級債券型基金或波動較低的基金,並鎖定月配型基金。
各類型基金都有波動度相對較低的標的,例如同樣是配息基金,基金的波動與報酬表現不盡相同,投資人用配息基金存退休金時,可以根據基金教母蕭碧燕的「配息合理、波動適中」建議做為挑選原則。
可惜的是,目前許多投資人的做法,與蕭碧燕的建議背道而馳,甚至挑選時完全以配息率高低做為選擇標準,讓自己的退休金曝露在比較大的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