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別先學技術分析!2大盲點不可不知,小心沒賺反大賠出場

在台灣,只要是開始接觸股票的投資者,都會去接觸到技術分析,甚至是多達90%的人都只想學技術分析,這種狀況真的很恐怖,尤其是某些人會特別對技術分析有把握 :
●「形成M頭快要下跌了…」
●「今天黃金交叉了,快點進場賺錢!」
●「這裡突破月均線了,跟你說一定會漲上去!」
●「突破布林上通道,要變成飆股了!」
只要有在投資股票的人,一定聽過類似上面的討論。而現在的投資人也很容易隨著技術分析,時常在進出市場,但這些技術分析是對的嗎?
聽了他們的討論真的會讓價值投資者替他們感到擔心,這邊誠心建議新手先不要學技術分析。為什麼呢? 就請你繼續看下去吧!
為什麼你想先學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看起來比較簡單
技術分析只是「股票買賣過程中,資金所留下的足跡。」也就是說,技術分析是根據歷史的統計數字統計而成的,並不是個100%神準的指標,畢竟未來不代表過去一定曾發生過!
技術分析有很多指標,各個手機軟體上面也都有,一堆複雜的專有名詞讓人聽了就覺得很困難、令人卻步,像是黃金交叉、死亡交叉、均線、型態學、KD指標、MACD指標、RSI指標、乖離率等等,撇除掉要學習困難指標的問題。
▲多達90%的人都只想學技術分析,看起來簡單又可以快速賺到錢。
你一定要知道的是:「很多指標在多年以前就被發明出來了!」
「均線」被發明在100年前 !!
「KD指標」被發明在60年前 !!
「MACD指標」被發明在40年前 !!
技術分析的邏輯性較差
雖然說這些指標在很多年以前就被發明了,你感覺起來會有點過時不好用,但是現在還是一大堆人在學習技術分析,原因是「人的本性從小時候就是從圖片開始學習的,而技術分析可以隨著線型來推測走勢,完全貼近人的本性。」
項目 | 基本面分析 | 技術面分析 |
複雜程度 | 較高 | 較低 |
適用週期 | 長期投資 (單位:年) | 短期投資 (單位:月) |
邏輯性 | 非常強(財報分析) | 較弱(統計學、圖像學) |
投資風險 | 較低 | 較高 |
核心理念 | 1. 根據公司競爭力、產業作分析 2. 評估公司的獲利能力、成長性、經營風險 |
1. 根據成交量、形態學作分析 2. 所有指標背後意義代表所有交易紀錄,是「統計學」的結果 |
背後邏輯性 | 1. 財報沒有作假 2. 企業價值長期會反映在股價上 |
1. 假設群眾會有某些情緒,進而反映在股價上的形態學 2. 假設歷史會重演 |
優點 | 1. 背後邏輯性超強,讓股東有信心可以長期持有 2. 不容易買到股價過高的股票,報酬與勝率都很高 |
1. 反應非常快,可以第一時間進場或脫離危險 |
缺點 | 1. 即時性較低,財報4個月才公布一次 2. 股價可能長期無法掉入合理價,會長期買不到股票 3. 財報可能被造假(ex: 瑞幸咖啡財報作假就會造成基本面分析失真) |
1. 群眾有時可能會過度反應情緒,導致股價與實際價值脫鉤 2. 邏輯依據很弱,常常需要停損 3. 股價反應雖然很快,但也常常過度反應 4. 需要特別的藝術天分,否則很容易虧錢 |
長期報酬 | 容易大賺小賠 | 容易小賺大賠 |
新手推薦程度 | ★★★★★ |
★★★ |
另外,比起學習看公司基本面的複雜財務報表,技術分析的圖像與線條真的簡單很多。
很有趣的是,每個人都可以隨便看一檔股票,就能輕易從K線圖來判斷它未來的漲跌,如果你叫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做技術分析,相信小朋友一樣也可以「看出未來漲跌趨勢」。
我也是先學技術分析
碩士畢業前,我想開始投資股票而買了一本書《第一份薪水就該買股票》。
新手一開始就接觸股票讀這本書我覺得至少可以有點啟發,雖然他有些部分對新手來說不是很好懂,也稍微提到一點技術分析,但是這本書至少讓我了解如何開始接觸股票!
也許你認為要投資股票就要學會酷炫的技術分析,這樣看起來也才比較像投資專家。而接觸股票不免除一定會上網搜尋一些相關資料,或看看Youtube有沒有什麼技術分析相關的影片。
我什麼技術分析都學,除了上所說的指標,布林通道、價量背離、高檔鈍化…等各式各樣指標我都學過了一遍,最後也實際運用在股市上,但是最後我發現,很多指標容易互相矛盾,甚至只會讓我更頻繁進出股市造成賠多賺少。
你可以想看看,為什麼我也是跟多數人一樣從技術分析開始學習?
我一開始就知道技術指標不可能100%賺錢,但我還是選擇技術分析來操作股票,只是單純是因為「技術分析」很好懂,而且感覺可以輕鬆讓我找到飆股!
所以依照人的本性,我就覺得如果有這簡單的方式就可以賺錢,那我趕快學起來不是很好嗎!
學好技術分析反而賠錢?
1. 技術分析沒辦法100%正確
人的直覺,線往上就會認為後續也會一直上升,線往下就會認為後續也會一直往下,這只是很直覺的想法,但實際上線圖有沒有可能隔天就立刻往另一方向彎呢? 如果你說你可以「看出趨勢」,這非常有可能是你的直覺思考「湊巧」符合趨勢,並不是技術分析特別神準。
我在使用技術分析的時候,也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加了進去,造成技術分析會更加的失準。
「凹單」會使你覺得按照線圖來看,再過幾天股價就會逆勢上揚;「貪心」會使你看著線圖以為未來還有很大一段價差可以賺。
以上「凹單」與「貪心」都是投資人先預設立場,並且自己很有信心地來看待技術分析,當然會有看對的時候,但是會有幾次呢?
如果投資人一直用這種方式一直在「湊巧」地看趨勢,真的很像賭博,十賭九輸,這就是一般散戶為什麼投資一直輸錢的原因,而我一開始學習操作股票也是這種狀況…
一般人先入為主的想法無法改變未來,因為每一天的股價都是由市場所決定的,憑著自己對技術指標的看法是無法控制股價漲跌的,所以建議新手就不要再盲目的看技術線圖了。
2. 技術指標只是市場買賣的結果
舉個例子,台積電2018年8月底出現大漲到263元附近後跳空拉回至257元,在技術分析上稱為「孤島反轉」,三天股價不再上漲因此誘導很多投機的投資者放空台積電,因為「孤島反轉」是一個很強的下跌訊號,但事實證明過了1個月後股價還是高高在上。
這邊舉一個技術分析的例子,並不是要教你用技術分析,只是要告訴你技術分析真的只是歷史的統計數字,也只是市場買賣的結果,就算看對趨勢很有可能只是湊巧,因為市場永遠是對的。
一般投資人只是散戶,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控制市場,就算是最有錢的投資人巴菲特也無法控制Apple每天股價的漲跌。
所以尤其是新手投資人,真的建議不要先從技術分析盲目地預測股價走勢,因為股價是每天在市場上的所有人決定的,沒有人會知道隔天股價會大漲還是大跌。
技術分析的盲點
1. 線圖的迷失
巴菲特: 「技術分析就像用後照鏡開車前進」
巴菲特這句話真的耐人尋味,開車不就是要看著前方往前開車嗎? 怎麼會利用後照鏡往前開呢?
其實這句話是在表達,技術分析是在紀錄歷史的交易數據,也就是叫我們不要去看過去的交易紀錄就猜測股價未來一周的漲跌,因為巴菲特覺得這不但沒有意義,甚至很荒唐。
看看下面的圖,「美國Apple股價」與「XX指標」的關係,你會說他們看起來真的有密切關連對吧?
如果我告訴你「XX指標」其實是美國一家奶油公司的奶油銷售量呢? 你是不是會很想翻白眼,甚至想打我兩巴掌….
沒錯,我要告訴你的是:「技術分析在很多時候所計算出來的數據就跟股價的起伏有相當大的圖形相似度,但是技術分析真的不能代表一切」,而且每天的技術分析都會隨著盤中的各個交易紀錄不斷在改變中。
看完這個例子,你心中對於圖形的相似可能會開始感覺這只是湊巧,完全沒有關聯,但是心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小疑惑對吧? 那我們繼續往下看勝率的關係。
2. 賺錢與勝率
你如果對技術分析一知半解,在加上標的也選得不好,那麼買股票就會變的跟賭博一樣,等於隨便亂猜股市漲跌,真的是件非常危險的事。
但是,答案是錯的,其實他跟每一位參賽者都一樣,贏得下一局遊戲的機率只有50%!! 回到現實面,透過技術分析在股市中經常獲勝的人,你還會確定他能在下一次的短線交易中,也能靠高勝率的技術分析而贏得這場金錢遊戲嗎?
假如技術分析的勝率可以提高至90%,每次都能贏1塊,但是輸一次就會輸掉100塊,長期下來幾乎會是輸錢的狀態。
又或是說,技術分析10年可以讓你賺到300萬,可是中間的波動可能是正負1000萬,一般投資人應該是很難承受住中間賠1000萬的過程,至少我也會說我承受不住…
除了前面所講的技術分析類似圖像學習外,為什麼那麼容易賠錢卻還這麼多老師在純教技術分析?
剛好技術分析屬於反應較快速的指標,有時候可以在短期間內賺到一大筆錢,但這也意味著這是偏投機的方式,比較不像是真的在投資,因為「真正的投資是以合理價格買進公司,並且長期持有股份」。
很多人還在教技術分析的原因,也是出自於投資人的本性,人都想賺快錢,因此電視節目與許多投顧都在教比較多人想看的技術分析,這樣子他們才有收視率及觀看人數,否則他們就要把節目收掉了。
假設電視、投顧都在教價值投資,告訴你「要耐心等待時機,股市下跌完全不需要恐慌。」我猜你應該是看不下去對吧?甚至覺得教價值投資的人通通是神經病吧?
事實上,價值投資的長期報酬率遠大於技術分析者,巴菲特、查理・蒙格都是價值投資者,它們的投資策略很明顯,不常在股市中出手,但是只要一出手都是大量購買便宜的股票。
重點是他們也不需要盯盤,每年的績效也贏過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所以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都不要再盯盤了看技術分析了! 應該要更專注的尋找有價值的公司,並且以股東的心態長期持有它。
看越多技術分析的線圖,只會讓手中的股票持有時間降低,進而導致年報酬率都降低,所謂「抱得住股票的財富都翻倍了,頻繁做交易的卻越投資越窮。」
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能夠長抱股票,把握住整個公司的成長與股價漲勢;看技術分析的人,卻因為接收到太多訊息與賣出訊號,自然很容易就出售手中股票,自然的也失去複利的效果。
本文轉載自GD價值投資,原文點此